back to top
20.3 C
Taipei
2024年 11 月 24日 星期日

RAW「可以吃的NFT」 跨足VR、藝術、餐飲的沉浸式體驗 – art.ltn.com.tw

今日新聞

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RAW「可以吃的NFT」 跨足VR、藝術、餐飲的沉浸式體驗 – art.ltn.com.tw

新聞內容如下:

藝術品踏入元宇宙,重要的推手,正是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的「賦能」所創造出全新體驗,而NFT並非藝術品本身,而是一個數位憑據,就如同身份證,以加密代幣的型態儲存在區塊鏈上,可能是一段文字、繪畫、影音、貼文、遊戲等憑證,記錄了所有權、正版的證明,發行人、交易歷程等等,有其不可替代性,有時亦是身份地位的表徵。

這樣的藝術載體,如今從藝術圈跨界表演、文學、餐飲等領域,近期由國際名廚江振誠與金獎導演、表演藝術家,透過NFT線上策展平台EchoX聯手打造的全球首顆「可以吃的NFT」──「We Are What We Eat」,正是這樣的示演,集結精緻餐飲體驗、表演、藝術、收藏於一身,一推出便「秒殺」,受到藝術圈、餐飲圈以及幣圈人士高度關注,如今不少藏家也開始使用此NFT所帶來的「賦能」。

「We Are What We Eat:Seed」NFT共發行512顆,開啟NFT盲盒之後,將得到設計各異的奇幻小樹,每棵都是獨一無二的圖像。除了收藏,藏家亦可透過FineDayClub得到RAW的優先訂位權,並在享用完當季料理後,戴上VR眼鏡,欣賞由江振誠、VR導演黃心健、當代表演藝術家張逸軍的共同創作,隨著眼前景象,徜徉法國諾曼地,在雲霧繚繞的聖米歇爾山鄉間,探索關於風土的故事,其中文本更帶出馬鈴薯與蘋果的微妙故事。

在法文當中,蘋果為pomme,馬鈴薯pomme de terre,字面上有著「地底下的蘋果」之意,從獨特的創意發想,巧妙地帶出蘋果與馬鈴薯來自天與地的滋養,於特別創作的甜點上,也經過獨特的藝術性設計,利用蘋果脆片、馬鈴薯脆片,搭配蘋果慕斯、果醬,以一糖片區分天地,彷彿一顆獨特的星球,實現「作品」、「觀展」與「飲食」的跨域藝術體驗。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