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26.1 C
Taipei
2025年 7 月 11日 星期五

數位遺產

從國際法制看台灣:數位遺產立法的下一步在哪?

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是: 從國際法制看台灣:數位遺產立法的下一步在哪? 新聞內容如下: 在數位遺產議題上,台灣尚未有明確立法,但國際間已有許多具參考價值的制度。透過對比德國、美國、中國等地的發展,可為我國未來數位遺產法制提供藍圖。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於 2018 年針對一宗青少女 Facebook 帳號繼承案做出關鍵判決:認為帳號內的訊息與日記、書信無異,應屬可繼承之內容。該案中,原告父母為尋找女兒死因,欲進入其 Facebook 帳號,但遭平台以保護用戶隱私為由拒絕。法院最後裁定:親屬有繼承權,平台應開放帳號。 美國各州採不同法律架構,其中影響最廣者為統一法律委員會(ULC)制定的《統一數位資產受託使用法》(RUFADAA)。此法允許法院指定帳號管理人(fiduciary),於使用者過世後管理其帳號與資產。RUFADAA 提供清晰的操作流程與資產定義,至今已有逾 40 州採用。 中國雖在微信等平台使用條款中明示帳號不可繼承,但其《民法典》已納入對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俄羅斯則將數位資產納入遺產類別中,允許作為繼承標的。 目前台灣多以《民法》第1148條與憲法財產權保障來處理,但缺乏具體執行規範。平台多未提供帳號轉移或查詢機制,繼承人難以行使權利。建議我國可循以下方向立法: 定義數位資產與遺產邊界:明確哪些數位內容具財產性質,屬可繼承範疇。 建立平台配合義務:要求平台須設置遺產移轉機制,供遺囑執行人或繼承人申請。 設立帳戶聯繫人制度:如 Apple 的數位遺產聯絡人、Google 的閒置帳戶管理人等,納入法規保障。 保障使用者隱私與遺囑意願:如使用者生前未同意帳號開放,應尊重其選擇,並由法院認定繼承界限。 立法不僅是保障死者遺產,也是建立家屬與平台間的協商基礎,更是讓「數位生前規劃」成為一種常態。若能將數位遺產納入民眾生活教育,從年輕時便思考數位資產配置與處置,我們將能更從容地迎接「資料世代」的生命延續與記憶保存。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RSS音頻式網站

比特幣、NFT能繼承嗎?數位資產的法律地位與繼承挑戰

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是: 比特幣、NFT能繼承嗎?數位資產的法律地位與繼承挑戰 新聞內容如下: 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節目!在傳統觀念中,遺產往往指有形財產:土地、房屋、存款、珠寶等。但隨著數位時代來臨,越來越多人擁有無形資產:如加密貨幣、NFT、雲端資料、線上帳號等。這些資產同樣具備價值,卻在現行法律制度中屬於灰色地帶,導致許多繼承案件陷入僵局。 首先,數位資產可依價值區分為兩類: 精神價值類:如社群帳號、個人照片、影片、通訊記錄等,雖不具明確金額,卻有情感意義。 經濟價值類:如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幣)、NFT、線上遊戲虛寶、數位股票帳戶、支付平台餘額等,可轉換為現金,具財產屬性。 在民法架構下,遺產包括被繼承人「生前所有權利義務」,但數位資產是否屬於可繼承之權利?不少法律學者主張:凡具經濟價值、可支配、可讓與的資產,即應列入遺產。根據《民法》物權編,凡能為人所支配、具有獨立性之自然力,皆可構成「物」,故數位資產應可視為財產,受所有權保護。 實務上卻困難重重。例如,某律師丙持有 Ledger 硬體錢包、MetaMask 錢包與 NFT,身故後未留下助記詞,家屬無法解鎖錢包,導致資產無法使用。又如 Apple、LINE 等平台皆明定帳號不得轉讓,帳號僅供「個人使用」,即便繼承人有法律權利,也因技術與平台政策限制無法行使。 若生前妥善安排,例如立下遺囑、記錄資產位置、密碼、助記詞等,並告知信任對象或律師,則能順利完成轉移。這也顯示「數位遺囑」將成為未來財產規劃的重要部分。 目前國內並無「數位資產繼承專法」,多仰賴民法條文解釋與法院判例,因此建議政府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明訂數位資產的法律地位與範疇 制定繼承程序指引,包括身分驗證、遺囑效力、平台義務等 要求平台設置數位遺產功能,如帳號轉移、資料保留、密碼重設機制等 數位資產將日益成為個人財富的一部分,若不正視其繼承機制,未來將可能出現大量「被遺忘」的財產,甚至引發法律訴訟與家庭糾紛。透過結合科技、法律與社會共識,讓數位資產能有尊嚴、有秩序地被傳承,是我們即刻需要努力的方向。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RSS音頻式網站

數位遺產是什麼?當我們在線上留下了一生的痕跡

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是:數位遺產是什麼?當我們在線上留下了一生的痕跡 新聞內容如下: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節目!在當今數位時代,我們的生活幾乎無時無刻與網路連結,無論是工作、娛樂、社交,甚至是購物與理財,數位化已成為日常。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無形中留下了大量的「數位足跡」——這些足跡不只包括文字、照片、影片,更涉及財產、關係、記憶與身分。因此,「數位遺產」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議題。數位遺產(Digital Legacy)泛指人在過世後,於網路平台、數位裝置或雲端儲存中的數位資產與資料。這些遺產可能包括社群媒體帳號(如 Facebook、Instagram)、雲端硬碟內的檔案、網路銀行帳戶、虛擬遊戲角色、加密貨幣、NFT等。它不只是資訊儲存,更是個人生命歷程的延續與記錄。以挪威的年輕人 Mats Steen 為例,他因病長年臥床,難以出門與人互動,但在遊戲《魔獸世界》中化身角色 Ibelin,結交許多好友。當他過世後,許多線上遊戲好友自歐洲各地前來參加他的葬禮,讓家人首次看見他「第二人生」的影響力。這段故事凸顯出:數位遺產不僅僅是檔案或帳號,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與記憶的載體。各大科技公司也意識到數位遺產的重要性,紛紛推出帳號的身後管理機制,例如: Apple 推出「數位遺產聯繫人」功能,允許使用者指定最多五人,於其過世後取得 Apple ID 的資料權限,包括 iCloud 中的照片、郵件、聯絡人等。 Google 的「閒置帳戶管理員」,用戶可設定若帳戶一段時間內無使用,即自動傳送資料給指定聯絡人,或刪除全部內容。 Facebook 則可設定「紀念帳戶管理人」,由指定的朋友在使用者過世後管理其帳號,包括發文、修改封面、回應親友訊息等。 然而這些平台機制仍具限制,使用者生前若未設定相關聯繫人,親屬可能無法取得帳號權限。法律上,這些帳號內的內容是否具有財產性質、能否繼承,也尚未有明確的共識。部分服務條款甚至明訂:帳號僅供使用者本人使用,不可轉讓或繼承,這讓許多數位資產處理陷入法律真空。 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個人應及早規劃:列出重要數位帳戶、設定遺產聯繫人、妥善保存密碼或助記詞,甚至可以透過法律文件如遺囑,明確表達處置方式。家人與律師應具備一定的數位資產管理知識,方能保障權益。 而政府與立法機關,也應思考如何建構數位遺產的法律制度。例如:明訂數位資產類型、繼承方式、隱私保護原則、平台提供者義務等。唯有透過法制化、制度化,我們才能讓虛擬世界中的資產與記憶,被妥善傳承、合法繼承,也讓人在過世後仍能被尊重、被記得。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RSS音頻式網站

Web3足球遊戲FIFA Rivals現在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正式上線

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是:Web3足球遊戲FIFA Rivals現在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正式上線 新聞內容如下:歡迎來到我們的節目,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剛剛上線的免費玩法足球遊戲《FIFA Rivals》,這款遊戲已經可以在iOS和Android裝置上玩了!玩家可以收集和交換像球員裝備這樣的虛擬物品,還有各種數位資產。 根據開發團隊Mythical Games的說法,這款遊戲的反響不僅在國內,還引起了國際間的關注,包括一些大型品牌、國家足球機構和電信公司。團隊相信,由於足球的全球受眾規模更大,加上大家對手機遊戲的熱愛,《FIFA Rivals》的玩家人數可能會超過他們的《NFL Rivals》。 這款遊戲是基於Mythos Chain開發的,而FIFA本身則把其收藏平台轉移到一個基於Avalanche的網絡上。 那麼,《FIFA Rivals》到底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它是一款免費手機足球遊戲,利用區塊鏈技術支持遊戲內數位資產的創建、交易和擁有。玩家可以收集和交換各種物品,包括與知名運動員如梅西相關的官方授權內容。 玩家在遊戲中可以參加比賽、收集物品,還可以隨著賽季的更新持續進行遊戲。雖然區塊鏈技術在背景運行,但遊戲的核心體驗是針對習慣玩體育遊戲的手機用戶設計的,對於喜歡數位資產的玩家也提供了選擇性交易的功能。 那我們可以期待什麼呢?根據他們從《NFL Rivals》中學到的經驗,Mythical Games致力於建立一個他們稱之為「活的經濟」的系統,讓新的和舊的數位資產在整個賽季中都能保持相關性。這對他們來說是一項挑戰,如何在引入新內容的同時,維護舊物品的價值。 此外,遊戲的開發也充分考慮了不同地區玩家的行為差異。例如,歐洲玩家在遊戲上的花費普遍低於美國玩家,因此遊戲更加強調技能的提升,而不是單純的交易系統。 未來的更新中,包括一個AI運動經紀人,專門幫助玩家在遊戲旅程中導航。此外,他們還計畫在今年推出新的遊戲模式、電子競技比賽,並與足球俱樂部展開合作。 非常期待這款遊戲未來的發展!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如果你對這款遊戲感興趣,不妨去下載試試!我們下次再見!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RSS音頻式網站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