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21.5 C
Taipei
2024年 11 月 24日 星期日

在元宇宙重建香港歷史建築學者發起NFT 保育及研究集資計劃 – 立場新聞

今日新聞

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在元宇宙重建香港歷史建築學者發起NFT 保育及研究集資計劃 – 立場新聞

新聞內容如下:

「假如已經消失的建築可以有第二生命,在區塊鏈之上永續存在。」這是 Lost Architecture 項目的願景,旨在數碼方式於元宇宙之中重現香港歷史建築。檔案以「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NFT)發售,讓買家可以擁有建築模型,並透過 AR 擴充實景「重遊舊地」。項目收益將運用到關於香港歷史建築的研究和保育。

從事香港建築遺產研究的香港大學建築歷史博士黎雋維(Charles)近日發起「(un)lost architecture」NFT 計劃。計劃分成兩部分:一方面將已經消失的歷史建築通過數碼方式重現;另一方面透過出售數碼版本的歷史建築去集資。首輪五個已經消失的香港歷史建築將於 2022 年首季推出,當中包括:愛丁堡天星碼頭、半山德國會所等。

檔案以 NFT 形式發售,每個 NFT 的內容包括:立體打印模型(檔案格式:.stp .obj)及一個高解像度圖檔(檔案格式:.jpg),用戶可以通過 Looking Glass Hologram 或 Samsung Art TV 等技術展示作品。其後,團隊計劃加推 AR 擴充實景功能,用戶可以到遺址「重見」消失的建築。每個 NFT 暫時定價為 0.02 ETH(約 670 港元),整個項目的收益扣除制作成本後,餘額將用作歷史建築的研究和保育工作。

Charles 向《立場》表示,是次計劃有意借用區塊鏈技術、NFT 熱潮去探索歷史建築的可能性,談保育「除了懷緬過去之外,可否多些未來的面向」。過往,數碼檔案好似很容易複雜、難以判定原創性。自從有了區塊鏈技術之後,數碼檔案變得實在,可以永續存在於虛擬世界。現實世界中建築物難免受到天氣侵害,但數碼化之後,檔案可以在虛擬世界「永恆存在」。撮合舊建築和區塊鏈,不但實踐數碼空間(digital space)與物理空間(physcial space)之間的互動,他更希望提出「看歷史不要那麼片段,純粹視之為舊東西;歷史都可以是生生不息的體驗」。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