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用程式碼畫畫,來自台灣的他靠NFT 賺進1.6 億新台幣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新聞內容如下:
2016 年「智慧城市黑客松」評審團大獎得主、交大電機系還沒畢業,就開始從事網頁設計與程式碼創作接案,開設網頁架站線上課程;2018 年遠赴紐約大學研究所,進修整合式數位媒體(Integrated Digital Media, IDM)並擔任助教;「Hahow 好學校」平台上,連開了兩堂互動網頁入門課程,並分別吸引將近 10,000人 與 5000 人購買參加;同時也推出自己的 NFT 企劃項目,總價值約 1,300 顆以太幣,換算成台幣約 1 億 6000 萬元。
他是吳哲宇,一位用程式碼進行藝術創作,賺進一億元的台灣人。而就在台灣時間 12 月 8 號凌晨 1 點,這位生成式藝術家的作品登上 Artblocks 販售,數量共有 900 張。創作主題為 Electriz,用以紀念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打造,世界上第一個大型強子對撞機(Intersecting Storage Rings)建立 40 週年。
生成式藝術是什麼?技術與藝術相互交織
互動藝術程式創作(Creative Code),顧名思義,是指以程式碼操控電腦進行創作,視覺創作為最常見的形式,也可以進行聲音創作,並加入互動性成分。
而生成式藝術(Generative Art)是 Creative Code 的主要分支之一,意指透過程式碼編寫,創造出具有隨機性特質的藝術品,呈現方式通常為平面的靜態或動態視覺──廣義而言,我們熟悉的螢幕保護程式就是一種 Generative Art。
生成式藝術出現至今約莫 20 年歷史,「程式語言 + 藝術設計」結合後,從素材到發想到實作細節,都能讓藝術家去實踐原本純視覺設計達不到的事情。而最近幾年,專為非技術背景之創作者設計的 p5.js(由創作平台 Processing 延伸而成的 JavaScript 函式庫)推出後,互動式設計的創作難度下降許多,因而受到越來越多藝術家喜愛。
NFT 的「聖殿」!生成式藝術平台 Art Blocks 首創鏈上的藝術市場
號稱 NFT 市場「佔榜王」的 Art Blocks 是一個如實體藝廊般,專門策劃生成式藝術作品的平台,這些作品通常使用 p5.js 進行程式設計,在銷量與人氣熱度上屢屢創下市場新高。
同時 Art Blocks 也是創作者公認且嚮往的「NFT 聖殿」, 由於策展標準格外嚴苛,只要能登上 Art Blocks,藝術家通常身價都會上漲好幾倍,也是最精緻的 NFT 藝廊。知名專案包含創辦人Erick Calderon 自己的 Chromie Squiggles、加拿大籍藝術家 Dmitri Cherniak 破拍賣紀錄的 Ringers 系列、Tyler Hobbs 的 Fidenza 流式卡片等。
無論是 Art Blocks 營運團隊、創作者、收藏家,他們都是生成式藝術,或更廣義的加密藝術的早期先鋒。因為 NFT 本身具防偽優勢、便捷又透明化的交易過程、相對低廉的交易成本,這些特性都加速了藝術與收藏品領域的發展。隨著 NFT 藝術市場日益成熟,Generative Art 在數位內容創作領域,以及傳統拍賣市場中,漸漸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潮流。
而吳哲宇是在 2014 年開始挖礦,包括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並在 2017 年開始接觸到 Creative Code 領域,他在到了紐約之後發現 Creative Code 早已成為一門學問,邊做邊學的吳哲宇在 2020 年 5 月開設了第三堂 Hahow 課程,也就是互動藝術程式入門,這也算是台灣早期在教 Creative Code 的線上課程。
賦能少數族群,生成包容性更高的藝術領域
放眼全世界,NFT 最近正逐漸發揮影響力改變藝術圈的生態。例如來自加拿大蒙特婁,年僅 24 歲的 Lana Denina ,她的最新系列作品 Mona Lana 於 11 月以 NFT 形式販售,短短幾週內就成功全數售出;打從今年二月開始操作 NFT,這位年輕黑人女性已經累積賺進超過 30 萬美元。
Mona Lana 系列由 500 幅獨特的女性繪像所組成,Denina 指出每幅人物繪像都是由 112 種特徵機制(trait)構成,創作主題則設定為有色人種與黑人文化,而這點對許多 NFT 圈內人來說感觸特別深刻。
「傳統藝廊像是舊世界的產物,沒什麼多樣性可言,」Denina 說道,「我期許自己的經驗,能鼓勵其他像我一樣的黑人女性藝術家,勇敢踏進 NFT 創作領域。」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