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歷史建築變NFT 學者盼建保育經濟鏈-明報新聞網
新聞內容如下:
擬推AR功能 舊址重現建築
近期NFT加密藝術品屢現天價成交。炒賣以外,黎雋維認為,NFT或可為保育帶來新的可能。他與團隊參照舊照片及對建築風格的認識,重新勾畫舊建築的3D模型,計劃明年初先推行首批共5款NFT,最普及一款暫定每個以0.02枚以太幣(Ethereum,ETH)售賣(價值約610港元),賣出一半後,再於明年中至年底加推擴增實境(AR)功能,讓用家可於舊址重新看到已消失的舊建築物,扣除成本後餘額將用於研究歷史建築和保育。
NFT令數碼資產變得有價值,「不再只是複製」,黎雋維稱社會對元宇宙的認識仍淺,認為未來數年應有很多與AR相關的產品與空間出現,故將歷史建築放進簇新平台。他形容既是實驗又是藝術,推出的NFT並非單純消費集體情懷,而是簇新的體驗,冀令用家代入歷史時空,「在這個時間線上,回到以前的世界,以新的角度切入舊事物,不知大家會如何理解這件事,但歷史建築並非如此古板,並非單指一張舊相」。
利潤用於保育 不受政府限制
黎又認為,香港值得保育的舊建築遍佈街角,但礙於資源問題,「一路以來講保育都係話做唔到、無資源」,亦受限古蹟辦歷史建築評級,他幻想在NFT及元宇宙技術發展下,可建立一個保育的經濟鏈,將售賣NFT所得用於保育研究、公共教育的資金,甚至用作保育現實世界的舊建築,希望保育不再受政府與發展商所限,「保育不到就鬧發展商、鬧政府,可否有更多前瞻性行動可做到?」
黎稱,科技永遠不能彌補人情味,亦非解決現時保育問題的突破,「好多嘢流失咗就流失咗」,卻期望日後可於元宇宙重塑已消逝的街道,如灣仔囍帖街,「是一些保育失敗的例子,容易引起大家共鳴;天星碼頭亦一樣,明顯是大家會質疑的保育案例,在現實世界做不到,於元宇宙是否有第二次機會?」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