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影/網紅也靠NFT賺進千萬 NFT是糖還是毒?該納管嗎? – 經濟日報
新聞內容如下:
股市有個「擦鞋童理論」,當街上的擦鞋童都開始闊論股票時,代表股票市場快要反轉了。2021年NFT交易量暴增數百倍,NFT的交易跨出區塊鏈的圈子,網紅也靠著NFT致富。野蠻生長的NFT是否會成泡沫,該不該有主管機關納管降低風險,成為討論焦點。
早在2017年底NFT便問世,直到近年才爆紅。根據統計,美國知名NFT交易平台OpenSea的交易量,從2018年的47.3萬美元開始一路飆漲,到2021年時,交易量已經來到140億美元,較2020年相比暴漲646倍。
近期名人搶著發行NFT,譬如華語歌壇天王周董聯名NFT,創下總交易額17億的天價。
業者看準NFT熱潮,順勢利用NFT推出金融服務,譬如南非公司「NFTfi」就把NFT成為抵押品,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抵押NFT獲得貸款。顯見NFT早已不限於藝術買賣,還可能衍生出各種金融交易。這也意味風險水漲船高。
但虛擬貨幣去中心化的金融交易,衍生龐大的風險。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學院專任副教授林盟翔提到,根據Chainalysis的統計數字,2021年與加密貨幣相關的詐欺,金額高達140億美元。
納管等於扼殺新創? STO上路兩年依舊掛蛋
NFT被視為數位藝術品的憑證發行,迅速竄紅,但這股熱潮似曾相似。過去虛擬貨幣曾替代股票,以首次發行代幣(ICO)的形式,化身「證券型代幣」協助新創企業籌資,卻也成為不肖公司斂財圈錢的管道。
因為無人監管,科技新創公司透過ICO輕鬆募資,免除IPO的龐雜的稅務與時間成本。相反地風險也大幅攀升,不肖公司靠ICO圈錢後跑路的狀況時有所聞。
金管會2019年提出證券型代幣發行(STO)的規範,把ICO納入金融體系監管。法規上路兩周年,至今業務申請量仍掛零,讓金管會不得不稍微鬆綁。
林盟翔就認為,STO上路讓募資成本大幅增加,新創公司其實根本就沒辦法負擔這些成本,以結果論而言幫助並不大。
NFT納管? 業者:扼殺新創
回頭討論NFT該不該納管。對此,國內虛擬貨幣交易平台ACE集團創辦人潘奕彰擔心,NFT還在起步階段,如果納管買賣家都會碰上稅制稽徵問題,屆時恐會扼殺台灣發展新創發展。他便建議,不如等之後各個國家開始有法規進來之後,再討論也不遲。
「不如讓子彈飛一會!」林盟翔則點出,目前NFT或虛擬貨幣都不被視為金融商品,沒有對應的主管機關。如果交由金管會,則容易讓人誤判NFT或虛擬貨幣屬於金融商品,想要管理這種新興應用,會是門艱澀的藝術。MaiCoin 集團創辦人劉世偉也認為,主管機關應該先思考該適用哪條法律,如何納管,才是納管NFT當務之急。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