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英國WWF發售NFT替瀕危物種募款,遭轟「高碳排」後急下架,同時激怒環團跟幣圈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新聞內容如下:
英國《獨立報》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簡稱WWF)2月初推出大猩猩和犀牛等13種瀕危物種藝術品的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以為環保工作籌措資金,但卻遭到其他環團強烈抨擊,因此推出不到48小時便急忙下架。
WWF稱每筆交易碳排等同一杯自來水,遭研究打臉
WWF希望透過在「環境友善」的區塊鏈上出售數位藝術品,可以讓大眾進一步認識日益惡化的生物多樣性危機,並為保育工作籌措資金。但此舉立即引起公憤。
NFT是一種代幣,買家購買NFT的同時也等於買下數位資產的所有權,而WWF出售的是圖像的所有權。NFT透過區塊鏈的加密技術追蹤數位資產的所有權,以一種難以或不可能被更改、破解或偽造的方式記錄資訊,運作方式類似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對環境的影響已經被充分證明。創造加密貨幣需要非常高的演算能量、消耗大量能源。
但WWF聲稱他們使用的NFT技術,能讓數位藝術品交易更加環保。「由於我們是在環境友善的Polygon區塊鏈上發行NFT,我們每筆交易的碳排放量相當於一杯自來水。」WWF在推特上寫道。
雖然Polygon的碳排比其他能源密集型區塊鏈要低,但它仍然會用到高度能源密集的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以太坊」(Etherium)。以太坊目前的碳足跡比整個瑞典還高。
科技網站《Digiconomist》上週的研究發現,Polygon每筆交易的碳足跡接近430克二氧化碳,幾乎是WWF樂觀估計數字的2100倍,顯示Polygon遠不像聲稱的那樣永續。
環團譴責聲浪四起,反對WWF使用「自然資本」
WWF的作法引來環保界的譴責聲浪,不僅是因為區塊鏈技術往往直接影響環境,也因為它是不受監管的市場。
大多數環保組織持反對態度,認為不受監管的市場是導致不良環境作為的關鍵因素,並拒絕使用將自然環境商品化的方式(即「自然資本」)來減少碳排。不過,WWF似乎熱衷於探索這個領域,且還有其他的計畫正在醞釀中。
WWF的一位發言人告訴《獨立報》: 「這項與NFT的合作計畫是在嘗試新的募款方式。」
「我們與合作夥伴同意在4日結束這項作業。我們認知到NFT備受爭議,而且我們對於這個新市場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因此我們將充分評估這次嘗試所造成的影響,並反思更好的創新方式,以吸引我們的支持者。」
根據媒體《氣候之家》,WWF突然決定停止銷售NFT,已經引起支持該計畫的加密貨幣社群的不滿。一位參與數位藝術品創作的網友在Twitter上寫道:「我仍然對他們可以同時激怒環團跟幣圈感到不可思議。」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