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元宇宙來了/6000元本金實測一季,NFT商品可以隨便買、隨便賺? – 經濟日報
新聞內容如下:
在出發前,我們選定了兩個目的地,一個是海外極富盛名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另一個是國內頗有人氣,霹靂布袋戲曾發行過NFT的Jcard(這咖)。
OpenSea實戰篇 小心高昂礦工費
先來說,光是前往OpenSea的途中,「匯兌」就吃掉了不少錢。在買NFT之前,我們首先下載了NFT同好經常使用,俗稱「狐狸錢包」的Metamask虛擬錢包,先把3000元換成美元,再換以太幣,以1月初的匯價,換到了0.0275ETH。
不到0.1顆的以太幣要在OpenSea上買東西,選擇實在有限,更可怕的是,這麼一點錢,實在支應不了浮動的「礦工費」(Gas Fees)。
什麼是礦工費呢?購買NFT時,「礦工」會將這筆交易打包後放在區塊鏈上,過程中會消耗區塊鏈的運算資源,所以需要支付礦工費。礦工費的高低,是由區塊鏈壅塞程度決定,愈塞愈貴,而礦工們也傾向優先處理出得起高價的交易。
於是一季過去了,我們什麼也沒買到。反倒是,跟小編同一辦公室的工程師小南哥,跟小編投入NFT的起步時間相仿,他陸陸續續砸了4.2萬元,買進十多個NFT商品,一季後,就已經回本了。
小南哥笑說,如果是帶著投資(或投機)的心情而來,一定要在意NFT商品本身的稀缺性、「賦能」(買了之後可享的權益),與話題性。
他說,「隨便買個NFT,充其量就是一張圖,很快會隨時間而逝,但如果它很稀有,比如限量發售,甚至地位等同佳士得拍賣的某張名畫,自然有價值!」
觀察過去一段時間在OpenSea上熱銷的商品,多是在NFT上市前後,出現交投熱絡現象。在這段蜜月期,很多NFT的發行團隊會透過IG、臉書、Discord等社群平台,維繫話題,或是找來名人代言持有等,來撐住價格。但等到上市一段時間後,交投與價格就開始進入「冷靜期」,甚至少人問津了。
國內實戰篇 買到了可惜被套牢
看懂了OpenSea上的交易後,接著我們轉往台灣Jcard。Jcard可利用穩定幣USDT(泰達幣)交易,商品可直購或競拍。
為了要購買將來有增值可能的NFT,小編選擇到競拍市場裡尋找,有過交易且具有社群力的NFT,最後找到一幅名為「暴力之愛」的畫作,歷史交易曾達233USDT。
小編發現,交易過程十分親善,可透過信用卡或轉帳支付,也沒有礦工費的問題。於是小編將手上剩下的三千多元,換成133.33泰達幣,最終以130USDT的價格買到一張NFT。
買好NFT商品後,就可立即拍賣,我們設定一個月內,要以200USDT的最低價格競拍,可惜至今無人接盤。由於剩下的泰達幣也不多,也就先放著吧!
歡迎來OpenSea來找我們
「元宇宙來了」系列專題由經濟日報邱金蘭、仝澤蓉、林安妮、黃靖文、孫靖媛等來自X、Y、Z世代記者聯合執筆。我們除了在網上書寫,在報紙刊印,也在元宇宙發表我們的倡議—3月7日這一天,我們在全球最大NFT平台OpenSea發行了「Dinosaur in metaverse」NFT系列,我們的倡議詞是這麼寫的:
恐龍是地球上的遠古生物,恰如金融業也是地球上古老的產業。幣圈一天,人間十年,暴龍戴上了頭盔進入元宇宙,擁抱未知與創新;莫忘如今,我們仍擁有破壞式創新的能力!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