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發現薇趨勢/跨入NFT市場的三個考量 – Yahoo奇摩新聞
新聞內容如下:
台灣近日NFT(Non-fungible token)相關新聞不斷,根據《經濟日報》的報導,LINE將布局NFT生態系和交易平台,與之攜手合作者包括軟銀集團、VISA等26間大企業。
從霹靂布袋戲、故宮博物院到「華燈初上」,各界紛紛跨域成為NFT的內容供應者,勾引了坐等明牌的NFT藏家一夜致富的美夢。這些平台建置者、內容供應商以及在平台上購買作品的藏家,應該以何種心態進入市場呢?
以平台經營者來說,過去所有數位經濟的新話題一旦引燃後,其共同特徵便是──「平台」遍地開花。
建置平台所費不貲,關卡接踵而來,尤其在平台遍地開花之後的「內容不足」,這些困境都在先前〈打開數位匯流平台的錢景〉一文中詳述過。
發展本土平台,雖然有助於本土內容上架,但如何將數位的力量極大化,如何將平台上的內容賣出海外,確是一大難題。
若平台有幸發展成熟,以數位匯流生態系來說,大者恆大,未來也極可能被海外大公司併購。
以內容供應者來說,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其一,本來在數位世界或網路社群上的名人,藉由其聲量發行自己的NFT,如余文樂和杜汶澤等明星一下賺好幾個億的快報時有耳聞。但我認為名人效應帶來的暴富模式,一般人難以複製,且通常需要配合其他行銷專業。
其二,想在NFT市場拔得頭籌的新銳藝術家,通常年紀較輕,身為藝術市場的後進者,除非是傳奇人才,否則難以撼動傳統藝術家的市場地位;若做出市場區隔,在傳統藝術家尚未布局的NFT平台上搶得先機,無非也是一個機會,但要切記,數位世界的商品特性之一是量大,根據香港媒體統計,2021年全球共發行1,591萬個NFT,也許在NFT市場中少了傳統藝術家的競爭,但也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NFT創作人。
最後談及猶豫是否進軍NFT市場的傳統藝術家,需要考量的核心是「做NFT的目的」。
NFT產生的暴利不是常態,就算有獲利持續性,前提也是發生了「連續交易」。傳統藝術家還須思考,作品屬性合適與否、既有藏家的轉移性與可用資源等問題。
對藏家來說,我最常被問的是:「要買什麼NFT才能暴富?」真要回答如何在一年1,000萬多個作品中找到價格暴漲的作品,也許NFT富豪們只贏在資訊落差了。
NFT目前是嬰兒期,商模和應用都有待時間解答,我認為NFT應用最大化,還是要等元宇宙落地,在此之前,不論是野火燎原還是瞬間泡沫,原都只是過渡期。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