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NFT的發展起源…從安迪• 沃荷的普普藝術說起 – udn.com
新聞內容如下:
安迪•沃荷(Andy Warhol)與普普藝術(Pop Art)的故事、Beeple與其賽博龐克(Cyberpurk)作品的傳奇,當然還有數位藝術創新者們豐富的經歷,都在NFT發展始終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安迪• 沃荷的普普藝術
1950年代,《康寶湯罐頭》(Campbell’s Soup Cans)和《瑪莉蓮雙聯畫》(Marilyn Diptych)誕生的幾年前,在紐約一家名為「緣分」的咖啡館,你會看到安迪•沃荷一邊以他的畫作換取西點和冰淇淋,一邊看著紐約市的名人菁英。
距離麥迪遜大道不遠處,安迪•沃荷將目標放在廣告業。出身於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斯洛伐克移民家庭,安迪•沃荷自小家境貧窮,窮到他的母親會用番茄醬加水來代替番茄湯罐頭。他也對戰後資本主義崛起相當著迷,因為工廠生產線製作的產品,讓最不幸的人也能取得品質良好的物資。
之後,安迪•沃荷說:
美國之所以偉大,在於它開啟了一個趨勢。在這裡,最富有與最貧窮的消費者,基本上都購買同樣的商品。你看著電視,看著可口可樂,而你知道美國總統喝可口可樂、伊莉莎白・泰勒喝可口可樂,然後想想,你同樣也可以喝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就是可口可樂,沒有更多的金錢能夠讓你買到比街角流浪漢正在喝的可口可樂更好的可口可樂。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模一樣,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樣好。
消費者主義正在成形,而安迪•沃荷也想參一腳。
安迪•沃荷藉著為《Glamour》時尚雜誌和珠寶公司蒂芙尼(Tiffany Co.)等客戶提供雜誌及廣告中的插畫,在麥迪遜大道獲得成就。他的商業藝術作品集在廣告人及消費者之間頗受盛名,甚至擴展到可以舉辦一場遺作展,名為《普普藝術之前的安迪•沃荷》(Warhol Before Pop)。
但隨著銀行存款增加,他的野心也增加了,他想要在純藝術界中獲得尊重,而不想只被當成一個商業插畫家。
儘管闖出了名堂,安迪•沃荷並非一開始就以藝術家的身分聲名大噪。他的第一個展是在加州好萊塢西區的費若斯藝廊(Ferus Gallery)舉辦,主要展示作品是現今經典的32幅《康寶湯罐頭》。當時他僅賣出了其中一幅,另外有四幅已被預訂。該說是有先見之明或是運氣好呢?其中一位藝廊老闆艾文•布朗姆(Irving Blum)決定取消那四幅已預訂的畫作,並將賣出去的第五幅作品買回來。他之後跟安迪•沃荷達成協議,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每個月支付100美元,共支付十個月,買下全部作品。大約26年之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1,500萬美元買下了整個收藏。
這場展之後,安迪•沃荷繼續精進他的技能,且風格傾向當時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普普藝術運動。
「普普藝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第一個邀請每個人來參與並欣賞的藝術。普普藝術拒絕菁英文化,而是使用大眾文化取而代之作為靈感來源:漫畫角色、受歡迎的大眾廣告、大量生產的商品等,都是普普藝術的主體。
普普藝術是第一個一般人也可參與的藝術運動,關於這點,安迪•沃荷再清楚不過了。
安迪•沃荷持續創作,作品反映這個消費主義興起的社會。他的靈感來自商業藝術與大眾文化中的影像,將重點放在美國環境中最熟悉或最平庸俗氣的元素,並稍稍改變這些元素,以另一個角度呈現。
2021年10月,伊朗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裡民眾欣賞藝術大師安迪•沃荷的作品「康寶湯罐頭」。 歐新社《康寶湯罐頭》、《瑪麗蓮雙聯畫》、《可口可樂瓶》(Coca-Cola 3)、《三重貓王》(Triple Elvis)、《布瑞洛盒》(Brillo Box ),以及許多其他作品都是如此「平易近人」的藝術。他建立了一個保守且神祕的名人形象,藉此來凸顯他的藝術作品,也讓身邊圍繞著藝術家與名人。所有的這一切幫助他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偶像,而自己也成了一個普普藝術作品。
雖然普普藝術大多以諷刺風格為主,但在安迪• 沃荷的藝術作品中並不會感覺到諷刺的意味;反之,他的目標是要藉著凸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卻不會花時間去注意的圖像,來拓展藝術欣賞的領域,例如包裝標籤、名人、災難照片等都是他的主題。
安迪•沃荷的風格接續了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的「現成物」(readymade)概念,這種藝術風格是將生活中不假修飾的物件或產品,通常在加以改造之後,進而創造成為藝術,而這些物品通常並不會被認為是藝術作品的來源。
同樣地,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提醒著我們生活周遭的藝術,讓我們必須將社會中的產品視為藝術。他的藝術作品主題可能是一個熟悉的人物、一件家庭用品,或是一張每個人在新聞中看到的圖像,安迪•沃荷成了改編藝術的人。他取用我們所消費的圖像、複製這個圖像、添加炫目的色彩,最終創造出一個作品:主題熟悉得你可以馬上一眼認出,但又新鮮得需要你再仔細瞧瞧,因為還有些巧思在裡頭。藉著凸顯消費者主義,他將我們這些如同資本主義機器裡的齒輪的人們,放入藝術作品中,也因此揭開了周遭環境的面紗,讓我們能更貼近地觀察。
幾十年後,安迪•沃荷的美學仍舊讓許多甫踏入藝術領域的人作為簡易的藝術欣賞入門,他以簡明易懂的想法,抹去了技術性的細節與深度─幾乎就像是在對他早期的廣告業生涯致敬。
安迪• 沃荷的成就促成了許多不同的創新:
. 讓藝術家的形象從理念及創作者轉為單純的藝術設計者,不論藝術家是否是真的拿筆在紙上作畫,或是實際在帆布上刷上油彩。
. 許多人認為,安迪•沃荷是最早預見接下來將出現的電視實境秀及個人品牌運動的人。
然而,在我們心中最要感謝安迪• 沃荷所留下的事物、也是NFT今日成功發展的原因,就是安迪• 沃荷新鮮且新穎的想法,是他讓我們了解什麼樣的事物能夠繼續以藝術的方式傳遞下去。
安迪•沃荷雖然不是普普藝術的創始者,但他迅速地成為贏家,成為這個主題的代表人物。
普普藝術造就了藝術欣賞民主化。由於普普藝術作品的主題包含一些流行文化元素,所以一般消費者都可以馬上辨認出藝術作品中的主題是何人何事。不需要任何前導知識,只要會消費,只是單純購買布瑞洛(Brillo)菜瓜布、看日常的漫畫或是去看電影,就懂得欣賞普普藝術。
沒有這項運動,就不會有今天這麼多不同收入族群的藝術收藏家,我們所認為「可以增值的藝術品」種類就不會如此廣泛。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可以與現今的狀況做連結:
新興的NFT社群及數位藝術收藏,如NBA Top Shot、保羅的神奇寶貝開箱、謎戀貓,甚至美國藝術家Beeple 的NFT就不會存在─這些都可以被歸類為普普藝術。
無庸置疑的是,我們欠安迪•沃荷的想法及遠見一個感謝。安迪•沃荷從不受媒介局限,從絹印、版畫到攝影、錄影,甚至是影印機,他都可以用來創作藝術。然而較鮮為人知卻值得提及的技巧,是他對早期數位藝術技術的興趣。
當時是1985年,康懋達(Commodore)電腦公司在紐約的林肯中心,公開其新的Amiga 1000個人電腦。為了要比蘋果在1984年無人能敵的麥金塔廣告更勝一籌,康懋達請了安迪•沃荷與黛比•哈瑞(Debbie Harry)來實際展演這台電腦的ProPaint 繪圖功能。
活動進行了大約了四分之三時,安迪•沃荷坐在Amiga電腦前,快拍了一張哈瑞的數位影像,上傳到Amiga電腦,然後開始用類似製作《瑪莉蓮雙聯畫》的方式,數位調整她的肖像。大約一分鐘後,這個數位肖像畫就完成了。
Amiga的駐點藝術家傑克•海格(Jack Hager)接著問了安迪•沃荷:「你之前都用哪台電腦創作呢?」安迪•沃荷回答:「喔,我之前沒用過電腦創作,我一直在等這台電腦的出現。」
觀眾事前並不知情,而且這看起來似乎就是個典型的名人代言,但實則不然。安迪•沃荷不僅受邀來行銷這項新的技術,他自己也在閒暇時間使用這個技術。
安迪•沃荷使用Amiga 1000 創作了一支名為「非你莫屬」(You are the One)的短片。這支短片有20 張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在1950年代新聞紀錄片段中的數位化影像,而安迪•沃荷運用Amiga操作處理這些影像並搭配音樂。
安迪•沃荷逝世後,他的Amiga電腦及3.5磁碟片就被存放在安迪•沃荷博物館(Warhol Museum)中,雖被世人遺忘,但從未消失。將近30年過後,卡內基美術館(CarnegieMuseum of Art)突發奇想,要實際復原安迪•沃荷的數位藝術作品。藉由精密的修復工程技術,工作團隊讓安迪•沃荷20幾張從未公諸於世的數位藝術作品重見天日。
儘管不幸的是,安迪•沃荷來不及見到數位藝術在藝術領域中獨領風騷的時代,但他的貢獻僅是數位藝術經典中的一個小故事。
假使安迪•沃荷晚一個年代出生,我們一定也可以想見他走上與Beeple一樣,在過去15年所創作出的藝術之路。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