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火爆全網的元宇宙、Web 3 和 NFT,如今已“過氣”? – Yahoo奇摩新聞
新聞內容如下:
提及 2021 年的技術熱詞,“元宇宙”、“Web 3”和“NFT”絕對排得上號:Facebook 直接將公司更名為 Meta、著名硅谷頂尖風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A16Z)加注 Web 3、受人追捧的天價 NFT 藝術品…
這一樁樁、一件件,令無數身處技術圈的從業者們不得不開始關注這些突然爆火的詞語。
然而,就在我們好不容易將這些新興詞匯消化理解後,卻發現不論是“元宇宙(Metaverse)”、“Web 3”還是“NFT”,似乎已不再那麼地頻繁出現在各大技術網站——它們難道已經“過氣”了?
帶著這樣的疑惑,近日一位 Medium 編輯 Stephen Moore 發聲:元宇宙和 NFT 的繁榮盛世即將破滅。
元宇宙熱度不再?
2021 年突然爆火的元宇宙,因 Facebook 的改名為其熱度又“添了把柴”,過去一年在科技圈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元宇宙熱潮”:
“元宇宙第一股”的開放式游戲創建平台 Roblox 上市,首日股價大漲 54%,市值突破 400 億美元;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曾表示,正在建立一個企業元宇宙;英偉達 8 月主動爆料,其 CEO 黃仁勳在 4 月的視頻發布會中有 14 秒的片段,是由實時仿真和協作平台 Omniverse 人工合成的,而英偉達希望該平台可以成為構建元宇宙的基礎設施…
在這之中,將公司名都改為元宇宙(Metaverse)的 Meta 更可謂全力沖擊。Meta CEO Mark Zuckerberg 在更名時曾放言:“這(元宇宙)將是繼移動互聯網之後,互聯網發展下個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根據上個月 Meta 所公佈的 2021 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Meta 旗下負責公司元宇宙業務的部門 Reality Labs 在 2021 年的淨虧損約為 102 億美元——對此,Stephen Moore 將 Meta 所執著的元宇宙成為“反烏托邦的夢想”,並預言 Meta 還將為此“燒掉”更多的錢。
除此之外,如果查看 Chrome 瀏覽器中“元宇宙”的搜索趨勢,可以發現其熱度巔峰即為 Facebook 更名,此後整體呈跌落趨勢:
NFT 價值大跌
元宇宙熱度下,NFT 也隨之興起。2021 年 3 月,數字藝術家 Beeple 的一幅畫改變了 NFT 藝術品的發展:Beeple 將 2007 年 5 月以來每天創作的 5000 張數字圖片按時序排列拼湊為一幅巨型拼貼 NFT 作品,並將其取名為《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最終歷時 15 天的拍賣,以近 7000 萬美元的“天價”成交落錘。
Beeple 的事跡令許多人堅信,人們是願意為純粹的數字產品支付巨款的,也由此引發了一場 NFT 藝術品的“狂熱”:一幅班克西的藝術畫作被人為燒毀,此後該畫作的 NFT 版本以 38 萬美元的高價售出(該價格相當於原畫價格的 4 倍);萬維網源代碼以 NFT 形式拍賣,成交價高達 540 萬美元;NBA 球星庫裡花 18 萬美元購入 NFT 猴子頭像…
准確來說,NFT 並非新概念,它早在 2017 年因區塊鏈養貓游戲 CryptoKitties 就曾小小“出圈”過一把,去年由於 Beeple 和元宇宙爆火再度掀起了新一輪熱潮(註:許多人認為元宇宙將成為使用這些 NFT 的數字“游樂場”)。
但事實證明,隨著元宇宙熱度下降,NFT 的價值也不復從前:
據 Stephen Moore 瞭解,自今年 1 月攀至巔峰後,如今 NFT 月度買家首次跌破 80 萬人,NFT 的平均價格也從 1 月份的 6800 美元跌至 2000 美元;二次銷售量也從 1 月份的每天 38000 件下降到 7900 件;甚至整個 NFT 市場都受到了下跌的影響:Coin Market Cap 數據顯示,NFT 市場的價值已從 230 億美元跌至約 100 億美元,縮水超一半以上。
甚至同樣查看 NFT 在 Chrome 瀏覽器中的搜索趨勢,也可發現近來其熱度的下降:
“去中心化”的 Web 3 遭質疑
除了元宇宙和 NFT 熱度減退,有關 Web 3 的爭議也越來越大。
Web 3 也是去年突然火起來的一個概念——截止目前,它仍僅限於概念階段。總體而言,Web 3 指的是基於邊緣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的去中心化系統和技術,旨在取代目前我們所處於的 Web 2 時代。
在這之中,“去中心化”是許多人支持 Web 3 的一大理由:用戶可自行組合不同的服務,定製自己的 Web 和搜索引擎,還可以訪問並控制自己的資產而無需任何提供商的許可。但目前問題在於,Web 3 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嗎?
Whisper Systems 聯合創始人兼 CTO Moxie Marlinspike 對此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像每個初嘗 NFT 的人一樣做了一個圖片,並將其 mint 成 NFT 放在 OpenSea(一個 NFT 市場)上賣。在發現 NFT 本身對該圖片沒有任何核查後,他將提供圖片的 Web 服務器設置成根據不同 IP 呈現不同的圖像來測試 OpenSea 的反應。
隨後沒幾天,OpenSea 作為一個中心化平台下架了他的 NFT,這點 Moxie 可以理解,他驚訝的是他自己 metamask 小狐狸錢包裡的 NFT 也消失了——說消失就消失,這豈不是違背了 Web 3 所呼籲的“去中心化”?Moxie 對此擔憂道:“Web3 社區所期待的結果似乎與我們目前已看到的不同。”
國內 @木遙 曾就 Moxie 的這篇文章總結為:“這整體上體現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從去中心化滑向中心化的趨勢。”
區塊鏈確實是不可篡改的,但沒有人真的直接在底層區塊鏈上工作(太麻煩了),大家都會自然依賴生態系統裡各種現成的工具,而這些工具為了效率上的競爭,自然而然就會趨於中心化。
以太坊創始人 V 神(Vitalik Buterin)也對這篇文章回應道:“這是現狀沒錯,但這不是 Web 3 應有的樣子。”V 神指出,真正的 Web 3 世界應該有一個連續的過渡光譜,在最易用的中心化平台和最難用的自己搞一個服務器之間有大量的過渡態以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只是如今這中間的過渡態是缺失的。不過 V 神堅信:“未來這一缺失一定會被建立起來。”
無法有效落地,再酷炫的概念也“白搭”
以上熱詞“過氣”的背後,免不了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響,例如當前國際形勢下,大多媒體和投資者自然會選擇更緊要的事項去宣傳。但 Stephen Moore 認為,這些概念熱度不再的最大原因在於:看客們很難找到這些概念落地後的實在價值與意義。
支持元宇宙、Web 3 和 NFT 的公司和創作者很多,但他們目前仍處於摸索階段,也尚未替這些概念找到真正有價值的用例。雪上加霜的是,隨著 NFT 騙局不斷發生,諸如“Web 3 是一場去中心化的騙局”、“元宇宙就是換了個說法的 AR/VR”等聲音越來越大,公眾逐漸開始懷疑:這些熱詞或許只是資本的炒作。
自然,這一切負面現象都可以用一句“現在還處於早期階段”來解釋。但換個角度思考,是否應在早期階段就合理規避隱患問題、並確定其發展方向?
不過,盡管目前元宇宙、Web 3 和 NFT 不如巔峰期火熱,但相關技術仍在持續發展,或許有朝一日它們會確立自己的定位、真正成為其支持者們努力擁護的新“去中心化”互聯網的基石。不過至少目前,Stephen Moore 認為這一切只不過是“資本主義下炒作的無意義、昂貴、資源消耗的結果”。
那麼,你如何看待這些技術熱詞,你又是否堅信未來這些概念能有效落地?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