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
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是:
比特幣、NFT能繼承嗎?數位資產的法律地位與繼承挑戰
新聞內容如下:
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節目!在傳統觀念中,遺產往往指有形財產:土地、房屋、存款、珠寶等。但隨著數位時代來臨,越來越多人擁有無形資產:如加密貨幣、NFT、雲端資料、線上帳號等。這些資產同樣具備價值,卻在現行法律制度中屬於灰色地帶,導致許多繼承案件陷入僵局。
首先,數位資產可依價值區分為兩類:
精神價值類:如社群帳號、個人照片、影片、通訊記錄等,雖不具明確金額,卻有情感意義。
經濟價值類:如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幣)、NFT、線上遊戲虛寶、數位股票帳戶、支付平台餘額等,可轉換為現金,具財產屬性。
在民法架構下,遺產包括被繼承人「生前所有權利義務」,但數位資產是否屬於可繼承之權利?不少法律學者主張:凡具經濟價值、可支配、可讓與的資產,即應列入遺產。根據《民法》物權編,凡能為人所支配、具有獨立性之自然力,皆可構成「物」,故數位資產應可視為財產,受所有權保護。
實務上卻困難重重。例如,某律師丙持有 Ledger 硬體錢包、MetaMask 錢包與 NFT,身故後未留下助記詞,家屬無法解鎖錢包,導致資產無法使用。又如 Apple、LINE 等平台皆明定帳號不得轉讓,帳號僅供「個人使用」,即便繼承人有法律權利,也因技術與平台政策限制無法行使。
若生前妥善安排,例如立下遺囑、記錄資產位置、密碼、助記詞等,並告知信任對象或律師,則能順利完成轉移。這也顯示「數位遺囑」將成為未來財產規劃的重要部分。
目前國內並無「數位資產繼承專法」,多仰賴民法條文解釋與法院判例,因此建議政府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 明訂數位資產的法律地位與範疇
- 制定繼承程序指引,包括身分驗證、遺囑效力、平台義務等
- 要求平台設置數位遺產功能,如帳號轉移、資料保留、密碼重設機制等
數位資產將日益成為個人財富的一部分,若不正視其繼承機制,未來將可能出現大量「被遺忘」的財產,甚至引發法律訴訟與家庭糾紛。透過結合科技、法律與社會共識,讓數位資產能有尊嚴、有秩序地被傳承,是我們即刻需要努力的方向。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RSS音頻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