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
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是:
數位遺產是什麼?當我們在線上留下了一生的痕跡
新聞內容如下:
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節目!在當今數位時代,我們的生活幾乎無時無刻與網路連結,無論是工作、娛樂、社交,甚至是購物與理財,數位化已成為日常。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無形中留下了大量的「數位足跡」——這些足跡不只包括文字、照片、影片,更涉及財產、關係、記憶與身分。因此,「數位遺產」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議題。數位遺產(Digital Legacy)泛指人在過世後,於網路平台、數位裝置或雲端儲存中的數位資產與資料。這些遺產可能包括社群媒體帳號(如 Facebook、Instagram)、雲端硬碟內的檔案、網路銀行帳戶、虛擬遊戲角色、加密貨幣、NFT等。它不只是資訊儲存,更是個人生命歷程的延續與記錄。以挪威的年輕人 Mats Steen 為例,他因病長年臥床,難以出門與人互動,但在遊戲《魔獸世界》中化身角色 Ibelin,結交許多好友。當他過世後,許多線上遊戲好友自歐洲各地前來參加他的葬禮,讓家人首次看見他「第二人生」的影響力。這段故事凸顯出:數位遺產不僅僅是檔案或帳號,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與記憶的載體。各大科技公司也意識到數位遺產的重要性,紛紛推出帳號的身後管理機制,例如:
Apple 推出「數位遺產聯繫人」功能,允許使用者指定最多五人,於其過世後取得 Apple ID 的資料權限,包括 iCloud 中的照片、郵件、聯絡人等。
Google 的「閒置帳戶管理員」,用戶可設定若帳戶一段時間內無使用,即自動傳送資料給指定聯絡人,或刪除全部內容。
Facebook 則可設定「紀念帳戶管理人」,由指定的朋友在使用者過世後管理其帳號,包括發文、修改封面、回應親友訊息等。
然而這些平台機制仍具限制,使用者生前若未設定相關聯繫人,親屬可能無法取得帳號權限。法律上,這些帳號內的內容是否具有財產性質、能否繼承,也尚未有明確的共識。部分服務條款甚至明訂:帳號僅供使用者本人使用,不可轉讓或繼承,這讓許多數位資產處理陷入法律真空。
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個人應及早規劃:列出重要數位帳戶、設定遺產聯繫人、妥善保存密碼或助記詞,甚至可以透過法律文件如遺囑,明確表達處置方式。家人與律師應具備一定的數位資產管理知識,方能保障權益。
而政府與立法機關,也應思考如何建構數位遺產的法律制度。例如:明訂數位資產類型、繼承方式、隱私保護原則、平台提供者義務等。唯有透過法制化、制度化,我們才能讓虛擬世界中的資產與記憶,被妥善傳承、合法繼承,也讓人在過世後仍能被尊重、被記得。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RSS音頻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