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RSS音頻式網站智能播客的頻道
這一集的新聞標題為:
不到30歲!他靠NFT翻身暴富成台灣身價破億數位藝術家 –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新聞內容如下:
短短幾個月,吳哲宇就一躍成為台灣30歲以下身價最高的數位藝術家,成為NFT熱潮的一頁傳奇。
國小開始創作,國中拿首獎
點開互動藝術程式平台OpenPro-cess,吳哲宇的個人作品頁,用日期整齊地編號排序,就像在寫日記,一天一則,從不拖欠。在疫情中斷一切前,吳哲宇早已是個自律又高效的創作者,朋友笑稱他是「番茄鐘」戰士,這種每20分鐘休息5分鐘的高效工作法,是他自我管理的工具。
吳哲宇雙親都擁有繪圖軟體與設計專業,耳濡目染下,他從小對電腦動畫、特效技術深感興趣,小六就可以幫班上架網站,國二到高三甚至抱回四座宏碁數位創作獎首獎。
NFT收藏家黃彥霖曾在高中與吳哲宇同台競技,他回憶,在一般高中生只能用PPT做短片時,吳哲宇就已經能做出流暢的逐格動畫,技術遙遙領先同輩。
吳哲宇讀交大電機系期間,還在線上課程平台Hahow開課,教動畫互動網頁程式設計,用案例引導學生做出流暢的互動式網頁,吸引1.5萬名學生付費上課,創造3000萬收入,至今還是Hahow前三名的熱門課程。
儘管他在台灣有光鮮的履歷,到異鄉求學仍從零開始。「疫情時家人都很擔心,勸我回台灣,可是我想要留在這裡證明自己。」如同每個揣著美國夢的留學生,他希望能留下工作。
令吳哲宇醉心的生成式藝術,是新媒體藝術的一支,用程式碼創作,生成圖像、聲音等作品。過去無法辨別數位藝術品的真偽,所以無法定價和交易,吳哲宇也只能當業餘興趣。
一個被剽竊的「海火腿」讓他翻紅
NFT改變一切,就像擁有獨一無二的數位身分證,記錄在不容篡改的區塊鏈上,數位作品有了正版價值。
隨著2021年NFT狂潮席捲世界, 許多專注生成式藝術的平台也應運而生。以嚴格策展、藝術家審核制聞名,號稱加密藝術殿堂的Art Blocks就是其中之一。平台上多為新媒體藝術大師們的抽象藝術作品,而第98號作品則罕見地發行了充滿童趣風格的sail-o-bots系列,被社群暱稱為「海火腿」。
這個泡過蘭姆酒、 飄在海上的火腿頭像,被社群成員拿來二次創作,放在名畫、名人身上,做出各種搞笑舉動,成了社群的迷因。
吳哲宇在NFT世界從乏人問津到翻身爆紅,就始於Art Blocks上的海火腿剽竊案 。
2021年7月某天,吳哲宇手機跳出 好幾則陌生訊息通知,「嘿!你的程式碼被盜用了!」海火腿迷因被人發現盜用吳哲宇作品的程式碼,盜用者靠著這段程式碼發行了750支海火腿,售罄所得約20萬美元 。
在吳哲宇還沒搞清楚狀況時,剽竊者就找上門,給了他5枚以太幣和解金,希望息事寧人。可是,吳哲宇進了Art Blocks討論群組後赫然發現,剽竊者不義所得竟是這金額的10倍,他立刻告訴社群,引發群情激憤。
生成式藝術家的作品多數程式碼都會開源,「因為程式創作的學習資源本來就不多,大家都想互相學習,」吳哲宇解釋。不過,開源程式碼發成NFT,對於使用權、獲利方式的規範,在方興未艾的區塊鏈世界仍沒有共識,只能靠社群維繫秩序。
Art Blocks創辦人戴維斯(Jeff Davis)親自出面協調,替吳哲宇正名為海火腿的原創者,結果在社群迅速引發一波向原創者致敬的風潮。有人將之前收藏的海火腿延伸作品贈送給吳哲宇,還有收藏家買下吳哲宇原先在全球最大NFT交易平台OpenSea上賣不掉的作品,向他致敬。
一切跟Art Blocks性質與社群氛圍有關。平台上許多藝術家都是生成式藝術界大師,例如切爾尼亞克(Dmitri Cherniak)的系列作品Ringers,光單件就賣出580萬美元,Art Blocks創造了讓藝術家與藏家對話的場域,尊重原創、想找到有藝術價值收藏品,是這個社群的重要共識,也才能促成這次社群行動迅速集結。
反觀大眾化的平台OpenSea,儘管每天都有盜用程式碼的假項目誕生,卻罕見這種社群起義的支持行動。
別人成名要十年,他只花一年
意外爆紅後,吳哲宇過去累積的作品終於被看見。他開始積極回應社群,認真經營推特與Discord群組,融入海火腿社群的內梗,手繪漫畫發成NFT只送不賣給活躍的成員,還有人出8萬美元高價想買。作為一名藝術家,剛「出道」就凝聚上千名的忠誠收藏家,成為他的重要基礎。
之後在OpenSea發行、走動漫可愛風的CryptoPochi系列,總交易量約368萬美元。12月登上Art Blocks,風格迥異、以高科技強子對撞機為靈感的Electriz系列,開賣當天全數完售;在邀請制平台Foundation上的交易額,也達29萬美元。
吳哲宇從發行第一件NFT作品,到總交易額超過1.6億台幣,只花了不到1年時間,身價也跟著破億。
「我從來沒有看過任何一個藝術家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成名,作品翻漲,創下這麼高的價值,」從業超過40年的誠品畫廊總監趙琍說,過往藝術家成名,少則10年、多則30年,相較傳統藝術品,這樣的機緣也只有數位原生的創作者有福享用。
爆紅與暴富沒有動搖吳哲宇初心,「我一開始很排斥炒作,可是後來我更佩服能夠經營好作品,在風起雲湧的市場存活到最後的先驅者。」
問起未來方向,他靦腆地說,「我還在尋找我的下一個代表作。」
新聞內容播放到此,感謝您的收聽
對我們提供的服務有興趣請查詢:
RSS音頻式網站